• 欢迎来到青岛自考网!为考生提供青岛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山东教育考试院www.sdzk.cn/为准。

联系我们:  0531-83180701

距2025年4月考试时间111

距2025年10月报名时间预计178

所在位置:青岛自考网 > 自考真题 > 天津市自考-组织行为学(一)知识点1-2

天津市自考-组织行为学(一)知识点1-2

   来源:其它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组织行为学

知识点一

组织行为学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行为反

应规律性的科学。(考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的科学性质:(考选择题、简答)

1.跨学科性2.系统性3.权变性4.实用性5.科学性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是在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考选择)

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考选择)

时期

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

学术主张

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韦伯、

法约尔

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

式、“经济人”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

60年代

行为科学理论

梅奥、麦格雷戈

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

性模式、“社会人”Y理论

20世纪60年代~20世纪

70年代

权变学派(情境学派)

费德勒

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的模式、最

早提出权变理论(考)

20世纪70年代至今

现代的组织行为理论

 

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

次上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测验法:

个体行为量化的主要工具。(考选择)

常用的心理测验有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倾向性测验等

信度效度来表明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靠选择)

 

知识点二:

“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的主要动机是获得经济报偿

“经济人”假设中的代表观点:

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的经济人观点

2、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论企业中的人性》中的X理论(考选择题)

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考简答)

1.采用任务管理制的方式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

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胡萝卜加大棒”经典代表:泰勒制(考选择题)

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考简答)

优点:

科学管理的成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注工作效率,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缺点:

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金钱为主的机械式管理模式,通过权力严密控制员工;

认为大多数人缺少责任心,只有少数人是管理者;

无形中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合理话,资本主义特点;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工作中的物质利益是次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梅奥的

人际关系学说是这一假设建立的基础。(考选择题)

1.人是“社会人”

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

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

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

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考简答题)

1.管理的重心应该在满足人的需要

2.管理应该注重员工间的人际关系

3.主张集体奖惩而非个人奖励

4.管理人员要做好上下级的承接工作

5.主张“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

“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指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

“自我实现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假设发挥潜力、表现才能,才能有最大的满足

2、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Y理论:(考选择题)

1)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2)外力作用不是促使人们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3)一般人都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

4)人群中存在想象力与创造力;

5)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与组织目标之间不存在必然矛盾;

6)现代工业水平下,普通人的之力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

如何评价“自我实现人”

优点:

虽然“自我实现人”假设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其理论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和背景下是相当有说服力和先进性的,有许多观点值得借鉴。

缺点:

从理论角度来看,“自我实现人”假设和“经济人”假设存在共同的错误,即把人性看成是

天生的、自然形成和逐渐成熟的。事实上,人格和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

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实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动改造、变革的结果。

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

1.管理重点变化:从重视人转变到重视工作环境上面

2.激励方式的转变:内在激励因素的重要性,只有内在的激励才能在根本上满足人的自尊和

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考选择题)3.管理制度的变化:权利的下放,在一定程度上让员工展示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所希望的

成就。

4.管理职能的改变:管理者主要任务让员工发挥自己的才能,减少和消除员工在自我实现

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复杂人”假设

含义:指人的需要和潜力会改变

代表学者及著作:

埃德加·沙因《组织心理学》

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考简答题)

1.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对“复杂人”的评价:

“复杂人”假设和权变理论及其管理措施以人与人之间环境之间存在差异这一点为出发

点,重点强调针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应灵活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这对管理工作有一定

的启发意义。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学者:约翰·华生(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主要内容:

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摒弃主观的东西,只研究能观察到的并能够进行

观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4.刺激影响行为。一定的刺激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反应。用公式表示为S-R(刺激反应)

对华生主义的评价:

华生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但刺激-反应公式不能反应行为最显著的特点:

选择性和适应性。(考选择题)

1.否认遗传的作用。个体遗传构造的未来形式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

和行为发展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忽视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忽略了促进心

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新华生主义(新行为主义)

部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加入了中间变量而诞生的一系列

学术流派的总称。

代表学者:托尔曼、赫尔、斯金纳(考选择题)内容:

新华生主义者认为,在刺激、反应之间应该加上一个因素O,也就是个体。人的行为受

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个体的身心状况等。可以用公式S-O-R(即刺激-心理加工-行

为)表示人的行为模式。

一)托尔曼的理论(目的性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1.目的性的行为主义(考选择题)

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中间因素,如认识、期望、目的等,这些就是

被华生称为意识的“主观主义的东西”的中间变量

2.固有决定因素

某些“内含的”目的(如认知)是任何行为所固有的,这些变量是客观存在的,起着决定

行为的作用,是导致某种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托尔曼称之为“固有的决定因素”。

二)赫尔的理论

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考选择题)

他认为,有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发有机体的行为

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1.原始性内驱力

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性需要状态是相伴随的,如饥饿、口渴、空气、体温调节、睡眠等。

2.继发性内驱力

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

一种内驱力。(考单选题)

赫尔的“刺激一反应”公式中演绎出的冲动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因素。

三)斯金纳的理论

斯金纳综合、优化前人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因此他成为新华生主义最具代

表性的人物。(考选择题)

斯金纳的理论体系强调行为科学研究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

,该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

的后果对其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后果对其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逐渐

弱化甚至消失。

斯金纳主张不要中间变量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认为强化行为、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

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果。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群体动力论的创始人)(考选择题)

研究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的过程的理论称为群体动力理论

(一)群体动力的内涵及理论启发

1.群体动力的内涵

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和他自己独自一个人时不同,会受到其他

人的影响。

2.理论启发启发人们要学会从内因的角度去考察、研究群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从群体成员之间的

关系以及整个群体氛围去把握群体行为的变化过程。

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总和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可能大于或小

于总和。

(二)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公式

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景力场

即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中各种相关力量相互作用的函数,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B=f(P,E)

B是个体行为,P是个体的内部驱动力、内部特征,E是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

行为的概念:

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人的行为与一般动物行为的根本区别:一般动物行为是有机体的自然需要的支配下产生,是

本能。(考单选)

行为的基本特征:(考多选、简答)

(1)目的性

(2)自主性(非被动)

(3)社会性(人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社会)

(4)连续性(思想稳定性,决定了行为的连续性)

(5)持久性(需要是无止尽的,人的行为总是在满足自身的需要)

(6)可塑性(思想观念的改变)

人的行为模式:

1.S-R模式S:代表某种刺激;R:代表反应、行为;一:代表神经系统的作用。

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但是,这种模模式排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很难说

明人的行为的本质和全过程。

2.S-0-R模式

在刺激(S)与行为/反应(R)之间,应该考虑个体(O)的内在条件、主观能动性

因由于个体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心理状态、身体状况不同,反应也会不同:

第一,同一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相同的行为;

第二,同一剩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行为;

第三,不同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相同的行为。

3.B=f(P,E)模式

B:代表个体的行为;

P:代表个体(内在的需要);

E:代表环境(社会和自然环境);

f:代表某种函数关系。个体行为规律:

个体行为规律各要素:

1.环境外在驱动力

2.需要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3.动机需要的推动下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驱动力

4.行为在一定动机支配下形成

5.目标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

个体行为分析的内容:(考简答题)

第一,分析个体行为时,应该同时考虑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因为任何一个行为的厂生与发

展都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分析个人因素时,应该同时考虑外在行为和内在动机,因为两者的关系相互父叉、错

综复杂。

第三,分析内在动机时,应该同时考虑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因为产生的行为既有积极的一

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心理过程(考选择题)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

大脑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包括:

(一)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考选择题)

(二)情感过程

对客观事物在感性上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带有评价性质的主观体验;(考选择题)

(三)意志过程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

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内在意识向外部行动的转化。

个性心理(考简答)

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

是个体独有的并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整体特性。

个性心理的构成

1.个性倾向性: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特征。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机能的特殊结合。能力体现的

是个体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气质显现的是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性格

映的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完成活动态度上的特征(考选择题)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自考押题资料领取更多>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