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青岛自考网!为考生提供青岛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山东教育考试院www.sdzk.cn/为准。
全国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考点二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第一节人性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都是缺少大志向和责任心的,只是少数人起到统治的作用;反对工人参与管理,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一、“经济人”假设
亚当 斯密 ------《国富论》,该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体系构筑完成。
(一)“经济人”的基本含义
1、“经济人”的观点
“经济人”的观点把人看做是“经济人”,认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的主要动机就是获得经济报酬。
2、X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
美国的道格拉斯 麦格雷戈在他的著作《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X理论和Y理论。
第一,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第二,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
第三,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第四,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第五,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服自己的情感冲动进而成为管理者。
(二)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
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
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泰勒制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三)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
“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多数人看成是天性懒惰且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根据这种决定的管理理论、原则及措施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管理模式,通过权力严密控制员工。
“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都是缺少大志向和责任心的,只有少数人起到统治的作用;反对工人参与管理,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立起来,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无形中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合理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特点。
当然,“经济人”假设和X理论以及泰勒制的管理原则,也有科学管理的成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作风,强化了社会各界对于消除及提高工作效率的关注,科学分析了工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并制定了精确的工作方法,实施了比较完善的计算与监督制度,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社会人”假设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是这一假设建立的基础,在长达9年的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一)“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社会人”假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物质方面的利益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方面只是起到次要作用,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群形成的良好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的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1、人是“社会人”
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
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
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
(二)基本“社会人”假设的管理
第一,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是关注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还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第二,管理人员在注重指挥、监督和控制等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整体感,激起员工对组织的奉献精神,培养员工的群体意志,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在实行奖励措施时,应主张集体奖励制度而不是主张实行个人奖励制度。
第四,管理人员的职位要进行轮换,不应该只局限于计划制订、组织工序、产品检验等,而应该在员工和上级之间起到联络人的作用,负责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
第五,主张“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
(三)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
从“经济人”的假设到“社会人”的假设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标志着人们对人性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社会人”的假设承认人是一个社会客体,在重视人的自然需要的同时还要关注人的社会需要,主张从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入手来调动人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参与管理,以便改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比单纯的物质鼓励效果更好。它给企业管理带来重大的影响,促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一)“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自我实现人”也叫“自动人”。这种人性假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克里斯•阿吉里斯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等人提出来的。“自我实现”指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
Y理论主要观点:
第一,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第二,外部的控制及惩罚带来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第三,一般人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但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
第四,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并分布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创造性力量。
第五,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主动完成组织工作的意向,使得组织绩效更加富有成果。
第六,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
(二)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
1、管理重点的变化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把管理的重点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作环境上面。
2、激励方式的转变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对于人来说,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是那些内在的激励因素。
3、管理制度的变化
“自我实现人”假设主张管理权限的下放,建立参与和决策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及制订发展计划,让员工选择喜欢的工作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员工展示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4、管理职能的改变
以“自我实现人”假设为出发点,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在于尽可能为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员工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三)对“自我实现人”假设的评价
从理论角度来看,“自我实现人”假设和“经济人”假设存在共同的错误,即把人性看成是天生的、自然形成和逐渐成熟的。事实上,人格和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实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动改造、变革的结果。
虽然“自我实现人”假设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其理论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是相当有说服力和先进性的,有许多观点值得借鉴。
四、“复杂人”假设 埃德加.沙因的《组织心理学》
(一)“复杂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复杂人”假设就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以期更加合理地说明人的需要与工作的动机。
提出了“复杂人”假设的原因:
第一,每个人的需要后能力各不相同,工作动机是复杂多变的,难以进行统一、明确的概述。
第二,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和动力。
第三,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当中,同样可能产生不同的动机模式。
第四,一个人能否感到心满意足,是否愿意为组织出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动机构造模式,同组织之间的关系、工作的性质、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动机的强弱及与同事之间的相处状态等。
第五,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应做出不同的反应。
(二)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三)对“复杂人”假设的评价
“复杂人”假设和权变理论及其管理措施以人与人之间及环境之间存在差异这一点为出发点,重点强调针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应灵活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这对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一、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
4、刺激影响行为
(二)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二、新华生主义
这一学派认为研究对象是行为本身,主张以实验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行为分析,并找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影响较大的是托尔曼的整体行为主义、赫尔的假设——演绎系统、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用论
(一)托尔曼的理论
1、目的性行为主义
2、固有决定因素
(二)赫尔的理论
内驱力理论,有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发有机体的行为。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三)斯金纳的理论
强化理论
三、卢因的观点
(一)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公式
(二)群体动力的内涵及理论启发
1、群体动力的内涵
2、理论启发
群体行为不等同于群体中各个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它包含集体智慧融合精华,可能产生新的行为形态。
四、个体行为规律
(一)行为概述
1、行为的概念
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2、行为的特征
(1)目的性
(2)自主性
(3)社会性
(4)连续性
(5)持久性
(6)可塑性
(二)个体行为规律(插入P54图)
客观环境---主观环境----内在动机 具体行为 方向目标
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人总会有某种需要,而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行为则指向一定目标,一旦目标实现了,下一个新的需要又将会诞生,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就构成了人的行为规律。
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
(一)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
1、认知阶段
(1)认知形成阶段,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2)认知发展阶段。在认知的形象阶段,个体获得了对事物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这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当个体调动自身的各种神经活动系统,对事物做出进一步的认知时,其就会通过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此过程。
记忆是人们对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保存,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可再显现出来。记忆一般包括四个部分:识记、保持、回忆、认知。
思维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知识阶段
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个体除了通过感觉和知觉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还借用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进行过渡,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在联系,更为全面、本质地把握事物。
总之,个体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
(二)情感过程
个体情感的基本表现:
个体情感表现的基本形式有喜、怒、哀、乐、爱、恶、惧,在个体行为活动中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生调、动作表现三个方面。
(三)意志过程
1、意志概述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活动的特点
(1)意志活动是有意志、有目的活动
(2)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
(3)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活动实现的
随意活动提现了对意志的调节作用,主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激励;二是克制。
3、意志的表现
个体的意志品质是意志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1)坚毅性
(2)果断性
(3)自制性
二、个性心理
(一)个性心理的含义
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个体独有的并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整体特性。
(二)个性心理的构成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机能的特殊结合。
最近更新
- 2016年4月江苏省自学考试职业生涯规... 01-01
- 江苏省自学考试-2017年4月江苏省高等... 01-01
- 2018年4用江苏省自学考试职业生涯规... 01-01
- 江苏自考报名入口-市场调查与市场分... 01-01
- 江苏自考-03871市场调查与市场分析笔记 01-01
- 江苏自考-自考03871市场调查与市场分... 01-01
- 江苏自考报名-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 01-01
- 江苏自考报名入口-2012年4月江苏省高... 01-01
- 2013年4月江苏省自学考试招聘管理参考答案 01-01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